電影《1946》華語首映
於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登場
在2024年第22屆臺灣同志遊行後,來自美國的紀錄片《1946》於「同光同志長老教會」舉行華語首映。本次活動由電影製作團隊與新加坡自由社群教會(Free Community Church, FCC)共同主辦,同光教會協辦,吸引了許多關心信仰與LGBTQ議題的觀眾前來觀影,一起暸解這個1946這部電影所傳達在1946年因聖經翻譯的偏誤,對整個基督信仰所造成的深遠影響,且這個影響迄今仍在世界各地發生。
導演線上對談 共享觀影感動
《1946》是一部來自美國的紀錄片,導演Rocky Roggio因健康因素無法親臨現場,但透過Google Meet與台灣觀眾進行線上問答,分享她的創作理念與心路歷程。而電影製作團隊的其他成員則特地從美國來台,親自參與這場難得的首映會。片中受訪者Ed Oxford先生也親臨現場,分享影片的誕生契機與深遠意義,並熱情回應觀眾的提問,讓討論更具深度與啟發性。
探討翻譯偏誤——信仰與文化的交會
《1946》聚焦於美國教會在1946年首次將「同性戀」一詞納入英文聖經翻譯的歷史事件,並深入探討新約聖經中的兩個關鍵希臘詞彙——malakoi (μαλακοὶ)與arsenokoitai (ἀρσενοκοίταις)。影片指出,這些詞彙在原本的文化脈絡中,可能僅用於警示基督徒避免特定的不道德行為,卻在翻譯過程中被誤解為對同性戀的全面譴責。
當時負責翻譯的機構雖然發現錯誤並試圖修正,但因出版合約的限制,錯誤翻譯被廣泛流傳,最終深刻影響了全球教會對同性戀與信仰的解讀。導演Rocky感嘆,這本應是聖經詮釋中的一個小細節,卻被無限放大,甚至影響了無數LGBTQ基督徒的生命與信仰。
信仰詮釋的醫療比喻——Ed Oxford 先生的深刻分享
在現場問答環節中,Oxford先生以醫學做比喻,批判某些教會對聖經的僵化詮釋。他說道:「如果一種藥物無法治癒病人,甚至讓病情加重,醫生不會選擇加大劑量,但許多教會卻採取這種態度,將問題歸咎於信徒不夠虔誠或信仰不足,而非反思自身的解讀是否存在偏差。」他的發言引起了現場觀眾的深刻共鳴,也讓許多人對聖經的解讀有了新的省思。
導演的個人旅程——信仰中的愛與對話
《1946》不僅探討歷史錯誤,更是一趟關於愛與理解的旅程。導演Rocky身為保守派基督教牧師的女兒,成長過程中面對信仰與自身身份的拉扯,她透過這部紀錄片,試圖與父親展開對話,重新解讀聖經中與同性戀相關的經文。儘管她的父親至今仍持反對立場,但這部影片成為兩人交流的契機,也讓更多人思考:信仰應該如何回應愛與包容?
同志遊行後的信仰對話——團結與支持的展現
電影團隊與新加坡FCC教會、同光同志長老教會共同參與「臺灣同志遊行」的紫色大隊,而電影首映活動更是於遊行活動後舉辦,象徵對LGBTQ族群以及多元議題的支持。隔日,電影團隊更一同參加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的主日禮拜,藉此表達對台灣LGBTQ基督徒社群的敬意與深厚情誼。
愛、信仰與對話的橋樑——我們誠摯推薦《1946》
《1946》不僅是一部揭露翻譯偏誤的歷史紀錄片,更是一場關於愛、信仰與對話的深刻探索。我們誠摯推薦這部影片,期盼更多人透過它重新審視信仰與文化的交會,找到更深層的理解與共鳴。